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七零之漂亮泥瓦匠 第104节 (第2/3页)
信为人刚硬,只针对原则性问题;对于这类虚名,他向来豁达。 周若玮答辩结束之后,将模型、图纸收拾好放在准备间,自己则走到小礼堂的后排角落,默默地看着台上灿如星辰的陶南风。 她只不过往那里一站,便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优秀如她,却不肯对自己多看一眼,想一想心都会痛。 一切准备就绪,陶南风抬起眼眸往底下一瞧。 眸光似水,整个礼堂瞬间便安静下来。 包括在走廊、窗外叽叽喳喳的人群,都闭口不言,专心等待她的发言。 “大家好,我是陶南风,这次的住宅设计作品由我、齐明学、汪燕……一共七位同学完成,我们团队的名称为——北斗。” 这个开场白一下子就让大家有了兴趣。 北斗七星,七位同学参与设计,团队名为北斗?真有意思。 幻灯机打开,汪燕将准备好的第一张幻灯片放进机器,光线投射到白墙之上,底下一片静默。 “我先为大家介绍设计作品中,住宅的居住者、使用者,秀峰山农场的知青。” 一张一张青春飞扬的黑白照片在白墙上显示出来。 扎着小辫子的小姑娘、梳着短平头的小伙子,穿着朴素的衣服、脚上一双解放鞋,背上背着一顶草帽,站在田野之间,眼睛亮晶晶的,充满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有人在稻田里挥汗如雨;有人蹲在田埂边歇凉;有人穿着棉袄戴着棉帽站在茅草房旁边傻笑。 “哦——”底下传来一阵惊呼。 知青,指从1950年开始,尤其是1966年高考制度中止之后,一大批自愿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农场、兵团务农及开发保卫边疆的年轻人。 每年均有上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着“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思想,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从城市到农村,文化、思想、观念均受到冲击,艰苦的环境铸造出勤奋务实的态度、超强的团结意识。 江城建筑大学校园里有一批工农兵大学就是从知青群体中推送出来的,对那段时光铭记在心。一看到幻灯片上放映着一张张知青的照片,都兴奋地叫了起来。 “知青!上山下乡的知青!” 陶南风微微一笑,笑容和煦似春风拂面,令人心情舒畅。 “我是秀峰山农场推荐来大专班进修,从68年开始,德县、岳州、南县、江城……陆续往秀峰山农场输送了近三百名知青。农场海拔一千五百多米,不通水电,只有一条崎岖山路与镇上相连。因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砖、瓦、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运到山上非常艰难,所以……这里的住宅条件很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大家请看这张照片。 茅草为顶、木柱木屋架、竹片为墙,夯土地面,八人一间的大通铺。语文课本里所说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这里可以得到完美诠释。” 所有人脑子里都冒出那一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有的人扑哧一笑,有的人却眼眶一红。 “这一群知青,在农场奉献青春与汗水,年龄渐长,很多已经到了结婚成家的年龄。再住大通铺显然已经不再合适,为他们重建知青点,便成了我这个基建科科长的任务之一。” 陶南风的声音低沉而柔美,似大提琴奏响的尾音。在她的讲述中,渐渐将众人带进一个基建故事之中。 现有居住条件严重不能满足知青的居住需求; 地处高山、建筑材料获取不易,建造成本高。 不同知青对住宅的需求参差不齐——未婚的希望居住配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